您的位置
主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 正文

李彦宏:百度的变与不变 员工称其 几乎永远在线

来源: 未知 点击:

李彦宏 (新浪科技配图)   

夏勇峰  

在变化中保持好奇心,在喧闹中保持冷静的态度,信仰技术、注重逻辑,这是李彦宏性格,也是构成百度态度与方法的基因。  

跟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一起工作,可能会压力很大。 

“他几乎永远在线。”一位百度资深员工这样描述李彦宏的工作节奏,“早上永远是最早的那个,一上线就看到他在线;晚上我睡觉的时候,他还在;周六不是工作日,大家一般上午9点多上线,他也在线,有时候还会看到给我提问题的留言。”  

这个在线,指的是百度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百度Hi”。内部沟通,也没必要有会员等级体系,李彦宏不太可能24小时挂机。  

对李彦宏身边的人来说,他的勤奋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勤奋”在互联网从业者中只是个比较基础的品质,有趣的是对他而言,“勤奋”的驱动力问题。  

世俗定义的那些成功不用多谈,但压力当然是存在的,正如李彦宏自己所说,“过去的2012年对百度可能是近些年最困难、最不容易的一年,外界对我们的发展有质疑——百度是不是错失了布局未来的先机?只能躺在领先优势上吃老本?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未来在哪里?” 

变化与好奇  

在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15年之后,世界再一次开始急速变化。  

技术在变化。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庞大信息诞生与计算的过程中,过去几年,语音、图像和机器智能等基础技术快速发展。就如李彦宏所说,“语音识别最好已经达到92%的准确率,提升速度比过去15年的总和还多,而只要达到98%,就和正常人与人的交流识别差不多了”。当量变导致质变,技术的本质性演进将反映到各种与人相关的产品中去,并最终改变社会的运转方式。 

用户行为在变化。中国网民达到5亿,智能手机全年出货量过亿,实时在线、碎片化信息获取与创建、终端用户年龄门槛越来越低,这一切都在不断消减过去互联网产品的空间,快速拓宽新产品的成长空间。  

整个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也在变化。在创新的逼迫与鼓励之下,更多战场硝烟弥漫,更多产品潜行与爆发,就像地壳的运动一样,互联网从蛮荒中诞生的“寡头体系”与成熟规则还没来得及形成,就已经面临分裂与重建。  

就在这样的变化之中,百度像山一样横亘在那里,李彦宏手里拿着过去发展所得到的一副牌,是什么感觉?

而同样的问题,过了几年,李彦宏的回答则变成:让键盘和虚拟键盘消失。“手机如果有键盘就跟PC一样了,可你为什么需要键盘呢?键盘是个逐步要被淘汰的东西,手指的触摸、声音、拍照各种新的输入方法会给用户带来很多新的体验,也由于这些体验,不仅将改变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习惯,也将改变一个类型的产品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他说。  

变化将带来什么?在好奇、兴奋与勤奋的驱动下,李彦宏正试图带领百度,给出他的答案。  

喧闹与冷静  

变化的副作用之一是喧闹,互联网中各种热烈的信息实际上让噪音也随之增加,并消减每个人真正产生价值的精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宅”有可能会成为互联网从业者的一种优势,不管是宅在家里还是办公室里。 

从某种角度看,李彦宏是个天然的宅男。他不喜欢天天跑出去跟人打交道,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所有人记住,也不希望走在大街上所有人都认识他。“如果所处人群跟我不太一样,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产品和技术上,花在电脑前。我很高兴即便我是这样一个人,百度仍然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虽然没到“社交恐惧症”的阶段,但在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几个人里,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天性。

百度10多年一直专注搜索,不仅在战略布局上从“大搜索”上出发,也不断在各种细节进行优化。即便在最成功、现金最多的时候,百度在开拓新业务时依然谨慎,需要想明白几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这种一直以来的气质,与李彦宏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  

常量与热爱  

从2012年开始,百度的新战略正在逐渐清晰,它试图通过底层的技术,帮助越来越多的开发者以更低成本推出产品,服务用户;而自己作为催生产品的土壤,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  

不管在任何的变化中,都会有一些不变的常量,对李彦宏与百度而言,在新战略布局期间,核心仍然离不开对技术的重视与逻辑的推演。其中,一个是根基,一个是方法论。  

李彦宏不否认自己是一名极客,在他看来,极客是一群“对技术痴迷,靠技术做出改变世界的产品的人”。映射到百度,他认为多年来公司坚持构建的扎实的技术体系,不管是语音、图像处理还是互联网知识结构,都正在日益展现出力量。“有人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是渠道,但我们坚信,技术创新永远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最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公司基业常青的长久保障。”




首页  - 关于站长圈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站长圈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