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推广运营 > 策划经验 > » 正文

什么样的用户适合豆瓣

来源: 点击:

豆瓣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也一直在听行业内的人在讨论、分析豆瓣。但是自己却一直算不上豆瓣的活跃用户,也曾有几次试图探索一下豆瓣的魅力,但每次上去之后总是随便浏览一番就退出来了。理由大致归结为两点:第一没有需求,上豆瓣毫无目的;第二我自己并没有耐心,相比较密密麻麻的小五号字体来说我更喜欢看图文。或许你会说如果有需求就有耐心了,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户有了需求,但产品做的不好的话,那用户也是很难留住的,当然如果你的服务是刚性需求而且又是独一无二的,像中国铁道部的官网那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看上一段可能你会感觉我挺讨厌豆瓣的,但是最近自己的确是爱上了豆瓣,访问豆瓣的频率也高了很多。这种转变主要是源于自己近来无聊,所以选择去看电影打发时间,在选择看哪部电影的时候需要参考一下电影的评价以做决定。在电影方面最知名的网站要属时光网,但是我的需求是看看最近上映的电影评分如何,相比较时光网来说豆瓣电影的呈现形态让我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并算不上影迷,看电影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

豆瓣的产品一直很简单,给我的感觉像是没有经过UI设计过一样,界面并没有很高的美观性,但是豆瓣的设计体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功能主导。不管是老产品的改版还是一个完完全全新产品的诞生,都要面临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用户熟知产品,如果用户对你的产品都没搞懂的话,更别提对你产品的喜欢了。产品人员总希望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产品有详尽的了解,我们设想用户是没有耐心的,他们去一个陌生网站是毫无目的的,所以我们总想着在视觉上抓住用户的眼球,传递网站的核心信息给他。从用户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上讲,图文肯定要比单纯的文字更好。可是反过来想,如果用户是真心想到你网站上找寻信息的话,即使不在视觉的吸引力上做多大功夫,文字也完全可以,对于豆瓣来说就是这样,只要顺理成章的把信息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过多修饰。

很多人都说豆瓣是个小众网站,其实从豆瓣所面向的领域来看,很大众化,如果说喜欢读书的人变少了的话,那音乐和电影基本上就可以算是人人都会有的需求了。在节目对于观众的衡量中,有两个非常大的维度划分,一个是忠实观众,一个是普通观众。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于节目的支持力度不同,在对节目付出的代价上忠实观众肯定要高于普通观众。同样如此,虽然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但有的人是影迷、歌迷,而有的人却只是泛泛的把音乐和电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愉悦而已,后一个群体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前一个。多数用户对于音乐和电影都只是被动的接受,选择多是来自于生活中朋友的口碑推广和一些社交网站的偶遇。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他们也是很少回去访问电影相关的网站的,排除了这部分用户群,豆瓣的用户自然就会减少很多。所以说尽管面向的市场很广阔,但是豆瓣的产品形态并不是人人都乐意接受的,而且关键的一点在于很多用户并没有主动到一些内容高质量的垂直性网站找寻信息的意识,这也就不难理解豆瓣用户增长缓慢的原因了。

作为用户如果你真的有目的性的去豆瓣的话,会发现在对于自己的某些决策上豆瓣确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但是豆瓣把用户门槛架设的太高,多数用户在互联网上浏览时大多是浮躁的心里,而上豆瓣需要一颗安静的心。豆瓣要做的是生活发现服务,而真正能为用户的决策真正提供参考的并不是电影或书的官方介绍,而是用户的评论。要想看到这些文字评论,如果用户怀着是一颗浮躁的心的话是根本就看不进去的。或许你会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豆瓣大可以多采用图文形式。但是这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要想让用户在网站上贡献自己真实的感想,也需要保持一颗静下来的心,而如果豆瓣的产品更加花哨,表达形式多采用图文的话就会打破让用户用心写字的氛围。一面是用户收集信息的需求,一面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产品形态对于两者的满足会产生矛盾。最好的方式是将用户的写跟看创造两者不同的氛围,但是如果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造成两者成为两个不同的体系,网站整体风格不统一。两者权衡,还是要偏重于用户内容的提供,毕竟对于豆瓣而言好内容才是吸引用户的根本。

产品尤其特征,用户有其特质,产品的是什么样的形态,用户特质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其实豆瓣的功能并不复杂,概念上也不是多大的另类创新,产品使用起来并不难,但是对豆瓣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真的是需要用户自身的沉淀。写到这里就要止笔了,说了这么多,却很有挫败感,貌似真没说出多少实质的东西来。还是请大家拍拍砖吧!

作者:云端

文章来源:




首页  - 关于站长圈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站长圈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