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看似很美丽
微博的可读性、互动性及用户活跃连续两年大幅下降。曾经的“一万粉丝你就是本杂志”的宣传是何等的让人遐想,仿佛所谓的“自媒体”已经在微博遍地开花。“误导”的宣传让用户以为微博是“普通人”发声的平台及价值体现渠道,仿佛普通个体拥有了影响或主导舆论事件的能力。
可用户经过前期的懵懂,后期的追捧到现在沉寂,用户自己会发现,普通人永远是普通人,话语权永远是掌握在极少数“大V”手中,人们可以“狂欢”似的“围观”、“评论”、“转发”,但是作为普通个人的价值仅体现在了讯息的快速传播及影响力扩大化,终究是沦为某些人为达到目的 “工具”。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设想固然好,可没有话题性,没有团队维护及推广的个人主体是无法达到的,即便有个例的爆发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事件热度的下降用户又将会被引导至新爆发点,然后被写进下一次“剧本”狂欢当中。
内容放一边用户被“强奸”为数据
普通用户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数据报表之中,微博从一个“草根”舞台俨然转变成了“营销”的又一个“圈钱平台”。用户“关注”的范围越来越窄,用户从接受“被”推送关注,到现在自主筛选内容“关注”,对于内容质量、关注点要求越来越高。而当愈来愈多的渠道加入“微博营销”的浪潮中来的时候,微博的内容被低质量甚至垃圾内容充斥,近乎“欺骗”和“诱导”内容被“强加”到本是用户个人“原创“微博内容渠道中发布。用户越来越“精明”可明显微博“跟不上”用户的节奏,在盈利压力情况下,微博不仅没有控制内容质量及平台生态建设竟更“喜闻乐见”的放弃了“忽悠”策略,如今我们看到了腾讯微博强制在用户WEB微博页面插入广告营销内容,新浪微博内嵌营销平台“威逼”“大V”加入,及两个平台均推出的深为诟病的“会员”体系。
用户潜意识的“改革”微博=朋友圈?
用户总是在一些无直观意识的情况下将一款产品改造为自己所喜好的模样,这可以看做产品的另一次进化。就像麻将玩法在不同的地方总有细微的差别,它还是麻将,但是它被改造的更适合部分用户。就像前面提到的,用户越来越“精明”内容越来越烂,用户会进行“关注”的筛选,而筛选的结果更多是去其糟粕保留绝大多数朋友微博的收听。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1,保证了内容的质量及和自己的潜在关系性。2,保证了互动的可能性及成功率。用户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对于微博产品的探索及兴趣已经大大下降,到处“求粉”及“求转播”行为已经极少见。普通用户微博内容基本集中在吃喝拉撒,而这些微博内容很难引起其他无直接交集关系用户的共鸣,失去微博核心的“公共关注”和互动从而造成了“挫折感”。挂起微博与朋友圈不同的特性及平台优缺点不谈,微博已经渐渐被用户“改造”成了一个“类朋友圈”的产品,而普通用户的内容更适合在“朋友圈”发布,为什么不换一个平台发布自己的吃喝拉撒?毕竟那里不用筛选,那里的人更关注我的一举一动。
用户:你让我傻点还是聪明点? “
我不该来,真的。”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聪明,我不懂什么“自媒体”不懂得顺着你们的铺好的方向走;我没你们想的那么傻,我不会全盘接受你让我看的内容,不会去做你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有时候聪明的过头,做一些你们设想不到的东西,我有时候傻的可以,傻的想让微博更适合自己。所以我选择圆润的离开,下一场狂欢很快会开始,我相信我们肯定会再见。